- 心中有责不懈怠
- ———记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村扶贫干部于锡明(上)
“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
在于锡明的工作日志上,写着这样四句话。从定点帮扶二道河子蒙古族乡的负责人到二道河子村的驻村扶贫干部,7年中,于锡明一直忠实践行着这四句话。
7年定点扶贫,于锡明为当地协调筹措了2000多万元扶贫资金;一年的驻村帮扶,抓党建、定规章、访贫困、兴产业,于锡明硬是让全县最脏乱差的二道河子村成为照片上的“留影”。
驻村扶贫工作队如何接地气?基层干部如何服务群众?于锡明给出答案———走得勤,想得远,落得实。
扶贫不能靠嚷嚷,要实实在在解决困难
9月8日,出院不到十天,于锡明就赶回二道河子村。
村里正在修路,老于放心不下,住院期间就不时地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
于锡明不放心路,老伴更不放心他。
早些时候老于就感觉身体不适,由于修路工程紧,一直没顾得上。8月15日,回沈阳休息的于锡明突发心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手术没一个月,复查还没做呢,于锡明就要回村里。老伴知道拦不住,只好跟着来到了二道河子。面对大伙的询问,于锡明只是笑笑摆摆手,“没事”,便赶着去看路了。大伙却不知道,老于的身上一直揣着“速效救心丸”。
7年前,于锡明刚负责定点帮扶二道河子乡时,颇受些“冷落”,大伙都认为审计署这个清水衙门扶贫使不上多大的劲。于锡明也不分辩,“扶贫不能靠嚷嚷,要实实在在解决困难。”
乡里教育条件差,于锡明30余次跑市进省,先后争取300万元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修建了教学楼;乡里没有像样的幼儿园,他协调来56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所公立幼儿园。
乡干部感到惊讶,这个不咋爱吭声的于锡明竟然有这么大能耐,往后于锡明再张罗啥事大家没有不配合的。
在他的积极运作下,社会各方不断向二道河子乡“输血”———
特派办全体人员捐资25万元为乡敬老院进行了维修改善;先后筹措20万元为19户困难户维修和新建了住房,协调80万元建设了乡卫生院住院楼和医护人员宿舍,协调231万元帮助1540户贫困户发展养猪项目,协调150万元扶持750户低收入户进行芝豇种植,协调220万元修建7.4公里水泥路……
矛盾化解了,干群的心才能真正贴在一起
2014年,我省向1790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58岁的于锡明主动请缨,成为二道河子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就要长住村里接上地气,于锡明夹个包就来到了二道河子村。
村部大院杂草丛生,窗户是破的,门是斜的,桌椅地面一层厚厚的灰。村干部都在家里办公,村委会成了空架子。
于锡明放下行李,把村部打扫干净,就独自住下了。村民互相议论:“干部都是瘸子打猎———坐着喊,没见过这样的干部,自己动手干。”这下,村干部在家呆不住了,陆陆续续开始到村委会办公。
人回来了,心也得收回来。二道河子村问题多,于锡明从改善村容村貌入手。他带着村干部一家家劝导,让柴垛进院;钩车、铲车、运输车齐上阵,900多吨垃圾从路面被清除掉。
环境好了,于锡明想到了修路。
二道河子村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人怕摔跟头不敢出门。街口一个5米宽的坑成了旱涝“晴雨表”。村民朱洪斌最怕秋收,把玉米往家拉,套上两头驴,他也得在地下跟着拽,还不敢装满车:“装多了陷在坑里就出不来了,到村收粮给的价都比别处低,明知你运粮费劲故意压价。”
坑洼路成了阻碍二道河子村发展的“断头路”,也是干群矛盾的集中点。于锡明深知,矛盾化解了,干群的心才能真正贴在一起。
听说于锡明要修路,天天有村民跑到村委会问啥时修。于锡明比村民还急,三天两头往省里跑,最终筹集了180万元。
去年9月,村委会对全村6个自然屯37条村屯道路进行集中维修,修建了5座桥,铺设宽6米、长22.7公里的砂石路。
今年于锡明又为二道河子村争取来250万元,修了10公里水泥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于锡明成了监理,设备向前推一米,他在后面跟一米,手里拿个尺,一米一米地检查水泥面的厚度。由于设备故障,在一处路面形成了两处二三厘米深的沟槽,老于硬是逼着施工方把路面全部刨开重新铺设。
路敞亮了,百姓的心也敞亮了。83岁的冯国英天天和老哥几个到街上溜达,“现在不管转几圈,鞋上不沾泥,这条路真正修到咱村民的心坎里了,这样的驻村干部多来几个才好呢。”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