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锡明:脚上沾多少泥就能给群众办多少事
- ——记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村扶贫干部于锡明(下)
记者眼前的于锡明根本不像机关干部,典型的农民形象:一双胶鞋,一身半旧的衣服,头发花白。
于锡明有句话:“脚上沾多少泥,就能给群众办多少事。”驻村扶贫一年来,坐炕头、蹲地头,二道河子村的沟沟岔岔他都走遍了。
有人说,你这个村官当3年就走了,用不着那么上心!
于锡明心里有打算:扶贫3年中,把家底摸清了,计划定实了,项目立住了,即使扶贫工作队走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也不会变。“精准扶贫”就得把水浇到缺水的苗上
“司长海,55岁,独身一人,因病致贫,危房。”在于锡明的工作日志里,记满了像这样的贫困户档案。
于锡明来到二道河子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挨家走访。每到一户,他都要对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写在本上,记在心里。
走访时正值三伏天,乡里派个小伙子陪着于锡明。小伙子说:“我跟了两天就晒得头晕,于书记天天这么走也不说累。”
其实,于锡明有糖尿病、高血压,常常是一天走下来,回到村部坐下就起不来。但他还是坚持把白天走访的情况整理分类,仔细分析每家致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
这一走就是3个月。
于锡明对全村贫困户逐户走访、摸底后,找来班子成员研究要给贫困户发扶贫猪,前提是名单必须提前公示。听了这话,有的村干部坐不住了:“原来的名单是班子成员凑一起想出来的,哪能那么精确,谁没点沾亲带故的?”
精准扶贫就得把水浇到缺水的苗上。”根据于锡明摸底的结果,村委会按照年人均收入低于3200元的省扶贫标准,重新确定了217户贫困户共412人。
名单一公布,村民没一个嚼牙的,贫困户也觉得有了撑腰的人,有啥事都愿意喊声“老于头”。
刘佳更愿意叫于锡明“于爷爷”。由于父母患病,品学兼优的刘佳动了辍学的念头。于锡明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她家,承诺“于爷爷供你”。2013年,刘佳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因家庭突生变故再一次面临退学,于锡明送来了特派办同志筹集的6500元学费,并为她申请了每月500元的扶贫助学资金。
为了解决更多像刘佳这样困难家庭孩子失学问题,在于锡明的倡导下,特派办17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定向帮扶17名家庭贫困学生,几年来,特派办已累计资助当地贫困学生99人,其中52人考上了大学。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让贫困户永久脱贫
没有资源,没有产业,让二道河子村的农民几十年来只能土里刨食,“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外出打工是增收的唯一途径。
要想富,就靠种几亩靠天吃饭的玉米根本不行,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让贫困户永久脱贫。于锡明大胆提出,以高效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种养业。
在当地,有种植芝豇的传统,但投入大,种植一亩芝豇光买架材就得上千元,村民们根本负担不起。为了扶持芝豇产业发展,于锡明筹集资金购买了架材,发放给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村民黄艳玲用免费配发的架材种植了两亩芝豇,“多亏有这两亩地芝豇,今年天旱,玉米没什么收成,种芝豇一亩地收入2000元保底。”今年,全村有100多户从事芝豇种植,种植面积360多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500元,芝豇种植已成为二道河子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结合全乡发展林果业示范带建设的规划,于锡明引进了海尔特兹树莓品种,并协调了75万元贷款,扶持全村30余户贫困家庭,搞起了树莓种植;筹措了178万元,支持二道河子乡新建了占地4000亩的树莓生产基地。
今年,于锡明与村干部又创新扶贫模式:给贫困户发放可繁母羊,贫困户再将羊交给养殖大户“托养”,大户每年按一定收益比例给贫困户返利,合同期满后再将母羊返还给贫困户。贫困户和养殖大户都说这招好,“既让贫困户没风险,又能让大户没花几个钱就能迅速扩大规模,还不用担心个别贫困户领了羊就卖了,一举三得。”
看到于锡明整天忙着村里的事,村民们都怕他累着。可于锡明心里的谋划一件接着一件,他要赶在明年3月退休前多帮村里立两个致富项目。
为这,村民们没少找乡里村里:“可不能让老于走啊,咱村能有今天全靠他了!”
可乡村干部心里挺踏实,即使于锡明走了,但他留下的心系群众、根植基层的扶贫精神,激发了村民的兴业劲头,二道河子已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