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书记的典范——于锡明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在辽宁彰武县二道河子村,时常有一个身影在村头巷尾嘘寒问暖,帮扶解困。村民们都喜欢跟他打招呼,“老于,你来啦!咱进屋说。”——他就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村干部于锡明。
一年多前,中组部等印发通知,重点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已经年近六旬即将退休的老党员于锡明果断放弃安稳的日子,带着“强基础、真扶贫、办实事、立规矩”的使命,凭着一片赤诚带领这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于锡明向记者介绍树莓种植情况。
“我就是二道河子村的人”
仅有的一张桌子布满灰尘,抽屉里面还堆放着上一位主人的办公材料,门上连个驻村工作队的标牌都没有。正式办过交接工作,于锡明眼前的一切,暗示着这里并不欢迎他。
“他是来监督咱们工作的。”“二道河子村穷了这么多年,他来了就能带领咱们致富吗?”“省城来的干部,咋能在这山沟沟里呆住。”在种种猜测和质疑中,于锡明开始着手工作。
手里拿着本子,问人口、问地力、问收入、问困难,短短四十多天,于锡明收集了一百多条意见建议,摸清了村“两委”班子状况、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问题……
摸清情况后,随即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应到33人,实到7人,出勤率不足三分之一,有人还振振有词:“就是因为差,才让你来的嘛!”谈到扶持的贫困户要提前公示时,有人竟理直气壮地说:“原来的名单是班子成员凑一起想出来的,哪能那么精确,谁没点沾亲带故的?”本来早有预感,但第一天驻村开会的种种不顺和敌意,还是让于锡明窝了一肚子的火气。
“没有一个好班子,咋能带领群众致富?”于锡明清楚,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看基层干部,自己选派到二道河子村当第一书记,首要的任务就是搞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通过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农民代表等进行交流谈心,于锡明提出要建设“亲民、近民、爱民”的村“两委”班子并上报二道河子乡党委,对村支书、主任及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围绕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一批政治素质好、富有活力能干事的人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为村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我们的干部是党的干部,党派我来二道河子村当第一书记,我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就得为村民办事。”出于公心而非私谊,秉持原则耐心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于锡明的带领下,二道河子乡的扶贫开发工作有了主心骨,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正规。
于锡明向记者介绍树莓种植情况。
“扶贫不能靠嚷嚷,要实实在在解决困难”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党和国家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想要贯彻下去,都得靠村干部一条一条去落实、一家一家去传达。选派第一书记,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现在职业教育政府替老百姓掏腰包了,还有免费师范生、国防生,咱们农民种200亩以上的林,养500头以上的猪,政府也都有补贴,哪怕把田地出租,政府也会按照面积给予补贴……说起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没有于锡明不知道的。
其实,早在八年前,负责审计署沈阳特派办扶贫工作的于锡明就已经开始定点帮扶彰武县二道河子乡,这次派驻到二道河子乡下属的二道河子村,一年二百多天的驻村工作,让于锡明对“扶贫”二字思考得更深了。
“扶贫不能靠嚷嚷,要实实在在解决困难。”于锡明明白,时间不等人,必须加快实施二道河子村脱贫计划,整合涉农资金,选准发展路子,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
这里的路该修修了,只种苞米靠天吃饭是不行了,娃们上学的条件也该改善改善了……于锡明在思索:二道河子村扶不起、穷依旧,不是村民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一种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一种勤劳实干的精神, 缺乏一种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当然也缺钱,需要把输血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听说于锡明要修路,天天有村民跑到村委会问啥时修。于锡明比村民还急,三天两头往省里跑,最终筹集了180万元。全村6个自然屯37条村屯道路进行集中维修,铺设了宽6米的砂石路22.7公里。路通了,村里的农货好往城里运了,村民们的心也敞亮了。
在当地,有种植芝豇(注:蔬菜的一种)的传统,但投入大,种植一亩芝豇光买架材就得上千元,村民们根本负担不起。为了扶持芝豇产业发展,于锡明筹集资金购买了架材,发放给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又引进海尔特兹树莓(注:水果的一种)品种,并协调了贷款,扶持全村30余户贫困家庭,搞起了树莓种植。仅此两项,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了两千多元,在村里树立起敢想敢干、实干能干就能致富的典型。
今年,于锡明与村干部又创新扶贫模式:给贫困户发放可繁母羊,贫困户再将羊交给养殖大户“托养”,大户每年按一定收益比例给贫困户返利,合同期满后再将母羊返还给贫困户。贫困户和养殖大户都说这招好,“既让贫困户没风险,又能让大户没花几个钱就能迅速扩大规模,还不用担心个别贫困户领了羊就卖了,一举三得。”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于锡明30余次跑市进省,争取资金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修建了教学楼,筹建了全县第一所公立幼儿园,教育资源辐射周边八个村子,其中也包括二道河子村。
于锡明到村民家入户察访。
“接过老百姓双手递过来的庄稼饭, 百姓才会把你当自己人”
跟往常一样,工作了一周的于锡明坐着通勤班车回到家中,不料晚上突发心梗,匆匆入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住院期间,于锡明最放心不下就是村里修路的事,不时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术后还来不及复查,于锡明就已经回到村里工作。面对大伙关心询问,于锡明只是笑笑摆摆手,“没事,没事”,便赶着去看修路的情况。大伙却不知道,老于的身上一直揣着“速效救心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在上情下达、下请上传的过程中,于锡明成了村里人的老伙计,老乡心中惦记着的人。
“这是刚炖好的粉条子,来吃点。”白春福是村里的贫困老人,于锡明力倡“四审一议两公开”后,白春福享受到贫困户补助。于锡明常来入户调查,和白春福谈得甚欢,有几次就聊到了吃饭时间。
“吃了老百姓的饭,就违反了纪律。不吃的话,又伤了老人的一片心。”渐渐的,于锡明也开始接受老百姓端来的庄稼饭,口渴了也会就近讨口水喝,也会找机会回赠给老人布鞋、布衫等物。一来二去,于锡明跟村里人的感情更热乎了。
“老于为了咱们村脱贫致富,天天没少打电话联系业务,还是漫游,这一个月下来可得费不少钱呢!”背着于锡明,村里的几个干部悄悄给他充了一千元的手机费。这下,于锡明可不干了。
“接过老百姓双手递过来的庄稼饭,百姓才会把你当自己人。但充手机费,这个事的性质就变了,我坚决不能接受。”最后,于锡明还是把钱退还给了各位同事。
在拿与不拿之中,于锡明选择了和老百姓结亲。在升官发财的道路上,于锡明选择了为老百姓服务。重回农村工作,有很多亲朋故交并不理解,但于锡明也只是笑笑就不再说什么了。为民、清廉、务实这些对于锡明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是自己一生遵循的原则,无需赘言。
于锡明正在介绍二道河子村脱贫致富的情况。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于锡明的协调帮助下,村里因病返贫的刘佳上了大学,还考上了研究生;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席长海终于有了像样的房子;村容村貌更整洁,村里人看病上学也更方便了。
在于锡明的日记中,他总结了自己一年驻村工作的体会:一年来,下乡住村(的感受),是从文件、材料、汇报中得不到的,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才能听到老百姓的心声,才能摸到基层的实情,才能找病救治,制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促进民生的政策措施,才能找到脱贫新路子,为民办实事。
在成绩面前于锡明很清醒,自己今年已经59岁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常常折磨自己,精力大不如前。明年就要退休,很多事情还没有干完,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于锡明觉得自己离建设“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标准还差得很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于锡明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当好这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主持制定了二道河子村(2014年8月-2017年8月)扶贫开发规划,喊出了三年脱贫的口号;
——协调制定了村组代办员名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记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一览表、党员四大户名单,定岗定责、分类安排,把党员先锋挺在前面、做出表率;
——考察制定《二道河子乡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党代表联系党员和群众工作记录卡》、《党代表登记表》、《两代表一委员活动记录》、《关于组织开展“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度化建设搭建农村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从知青到工人,到成长为党的干部,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于锡明比别人更懂这片白山黑水。乡村社会治理是个大课题,对于二道河子村来说,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任重而道远。“强基础、真扶贫、办实事、立规矩”,于锡明相信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二道河子村明天一定会更好。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