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水中油”到“水中鱼”
- ——记省城来的“村官”于锡明
一套桌椅,一张床铺,一部电脑,脸盆,镜子,构成于锡明的“家”。在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村部,这间朴素的办公室,他已经住了半年。
于锡明驻村半年的结果,最明显的,用村里人的话说,是“1949年修的路,2014年见亮了”。
于锡明是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员办事处机关工会主席,去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受办事处党组指派,作为三人工作队的一员,带着党组织关系到二道河子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走上了3年的“村官”路。
“他这个省城来的‘村官’,带出了干部作风,凝聚了村班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形成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乡党委书记陈爱民作出这样评价。
村民刘远志是屯中老儿人。他说:“于书记来后,最大的功劳是把村里的“三堆”清理了,解决了贫困户评定问题,还琢磨着发展产业。”从去年炎热而干旱的暑期开始,这个中等身材、59岁的第一书记,就出现在全村6个自然屯、463户的炕头地脑。他手里拿着本子,问人口,问地力,问收入,问困难。他找到了全村的致贫原因、资源优势,摸清了村“两委”班子状况、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等。随后,就如何实现该村3年脱贫致富问题,与该村“两委”班子及党员代表、农民代表、6个村民组长及贫困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搜集群众意见建议上百条,他根据实际采纳了5条合理化建议。
实际上,他从2008年就参与了审计署对彰武县二道河子乡的扶贫工作,这些年来帮助该乡协调资金达2400万元,怎么还是富不起来?他发现,过去花1300元买的种猪发给贫困户,是让他们“造血”脱贫,可是很多户不是把猪给杀了就是仨瓜俩枣地卖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于是他决意,这回给贫困户发羊,每户两只,但是不能交到贫困户手里,而放在将要成立的养羊合作社,统一管起来,按每只羊每年400元的收入让贫困户受益,至于今后怎么发展再“研究”,总之要让扶贫使上长效的劲儿。为此,于锡明正给镇里打报告,让镇政府担保此事,使之不会落空。
在于锡明的眼里,他盯住的首要问题当然是农民的产业。去年审计署驻沈特派办为二道河子乡协调帮扶资金428万元,有77万元花在了二道河子村,其中用50万元建了500 亩的树莓基地。于锡明说,这里的老百姓对种植芝豇也很有认识,下一步要发展这方面的专业合作社。
于锡明瞄准的第二件事,是该村的环境问题。他通过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协调资金10万元,对该村6 个自然屯的37条道路进行了整治,清理多年来各种死角垃圾900多吨,铺路基使用砂石3万多立方米,使该村村屯道路连成一片,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百姓的出行难。
而村民刘远财对于锡明在村里搞和谐家庭建设更感兴趣。他说:“有的人家为了评上贫困户,硬要老少三辈分家立户,实际上得不到几个钱,还把亲情整没了。如果在和谐家庭上给点鼓励,那就不是几个钱的事,而是一种荣誉。”2月3日,这位农民对记者说,他想把孩子们的户口跟他落到一处,就想要“和谐之家”这个好名声。
于锡明说:“村官”虽小,责任重大:搞不好,百姓是“水”,“官”就成了浮在上面的“油”,不能融合;搞得好,百姓还是“水”,但是“官”就由“油”变成了“鱼”。搞好,才是党的群众路线。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