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司法”渐显实效
2017年08月09日 来源: 新华网

  公检法信息互联互通,办案软件自动识别证据程序瑕疵;手机、互联网上司法信息公开,群众办事更方便;办案智能辅助系统把司法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科技正在与司法体制改革深度融合,“科技司法”正在向你我一步步走来并逐渐凸显良好的成效。

  防范冤错案件发生

  “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监控视频、鉴定材料……”检查过手里的各类证据,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民警将一起盗窃案的相关材料提交进了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

  按照流程,这套材料会被提交到分局法制大队审核,审核无误后再移送检察院,但案件材料却被系统拦截。系统提示缺少犯罪嫌疑人是否受过刑事、行政处罚的证据。民警补充证据后再次提交,系统“放行”。

  这是记者近期与14位法学专家走进司法改革一线看到的一幕。贵阳市大数据办案系统试点单位,通过搭建政法专网和制作五类常见刑事案件证据指引,指导案件侦查人员“照单”收集证据办案。

  在贵阳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中,目前杀人、抢劫、盗窃、毒品、故意伤害等五类案件已实现网上证据流转,如果某一证据材料存在问题,办案系统会自动拦截提醒,要求补充完整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江苏省检察院研发的“案管机器人”对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自动向办案检察官发出期限预警、风险预警、办案活动差错提示,实现从侦查到批捕、起诉的全程留痕、动态监控。

  大数据信息系统带来新变化,推动侦查机关从“凭经验办案”到“按规矩办案”转变,成为遏制冤错案发生的实招、硬招。

  专家指出,政法机关积极运用现代科技,逐步形成信息共享共用、业务衔接联动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证据裁判、程序公正等原则,提高了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水平。

  打开司法便民“大门”

  今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百度地图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检务公开新平台。

  打开手机“百度地图”,点击“百度检察地图”中的“检察官徽章(检徽)”标志,全国四级检察机关3000多个检察院的精准定位、职能介绍、联系电话、举报电话一目了然。

  居民身份证实现异地办理、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更加便捷、出入境证件手续进一步简化……一批简政放权便民政策让群众办事更舒心。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给人民群众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践行执法司法为民的“着力点”。

  如今,超过2000家法院运行诉讼服务网。大厅、网络、热线“三位一体”,人民法院正在努力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司法为民便民的品牌。

  检察机关开通“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各省区市检察机关在“同一平台”上,按照“同一标准”“同一程序”为群众提供案件信息公开服务。

  信息化,是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助推司法便民的关键一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让数据和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信息化时代,新科技手段可以更好推动司法为民、司法便民。”

  化解“案多人少”矛盾

  “案多人少”是政法机关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难题。立案登记制改革后,更多案件涌入法院,案件数量井喷式上涨,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在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记者看到了科技智能办案的成果。“格式化文书自动生成”“庭审及办公语音识别”“电子质证系统”“文书书写‘左看右写’分屏技术”等技术应用,大大减轻甚至替代了书记员的工作。

  语音自动转换文字输出,举证、质证、认证环节电子化,使得庭审过程流畅、规范、有序,让苏州中院的司法效能大大提高。经过庭审实际应用,庭审笔录的完整度接近100%,对疑难复杂案件的语音识别正确率达95%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以上,复杂庭审时间缩短50%。

  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把庭审语音准确地转化为文字,还可以自动识别、执行人的语音指令,促进司法人员和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互动;文本信息智能提取技术,能够从电子卷宗中自动识别、抓取有关信息;一键生成司法文书中的基本内容,减轻司法人员工作量……目前,一些地方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司法效能,令人欣喜的效果正在显现。

  “‘科技司法’成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雷说,“全国政法机关正在运用新技术,使法官、检察官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司法核心业务,很多地方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破解司法难题,探索出一条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融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