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足、知不足以及知足——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闫坤
简介:闫坤,女,满族,1964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出版《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日本金融研究》等5部专著,另有1部英文专著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与人合著了《公共支出理论前沿》《转轨中的财政制度变革》等13部著作,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并荣获全国第五次(2012年)财政理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闫坤给人的印象是优雅、阳光。一头长发总被她干净利落地高高扎起,脸上时常洋溢着三月暖阳般的灿烂笑容。让我们走近党的十九大代表闫坤,看看她怎样搞学术研究的,并了解她的为人处事之道。
闫坤(前排左一)在丹凤县实地考察商於古道遗址
做学问不知足
1989年,闫坤走上工作岗位。近30年的时光里,不管她身在何种岗位,不管党建和科研管理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不曾放下她所热爱的学术研究。
谈及自己的经验,闫坤说:“做学问没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多读、多想、多写。”多年来,除非生病、出差,她一般都是五点多起床,七点就开始工作了。做科研的时候,一般上午写东西、下午看书。不管写多写少,都坚持写。她认为,读、想、写,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翻开闫坤的个人简历,一项项课题、一本本著作、一篇篇论文都显示着她身体力行的多读、多想、多写。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社科院学者有着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身为其中的一员,闫坤时刻谨记自己的学术使命,积极践行为人民做学问。近五年来,闫坤独立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多项社科院国情调研课题、中央部委交办课题,出版了4部专著,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改革》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闫坤始终秉持刻苦钻研、脚踏实地、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治学态度。2003年1月,她发表了题为《出口退税、扩大出口与财政效应》的论文。文中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成为国务院当年发布的《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该文首次对中国(1978-2001)的出口与财政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并验证了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安排中的矛盾和问题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在国内最早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建立出口退税分担机制的政策建议。她撰写的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于2017年2月和7月两次获中央领导的批示。闫坤的理论研究成果直接发挥了为中央宏观决策服务、为实际经济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她曾经荣获第五次(2012年)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和社科院2015年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
从2009年6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到2013年6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兼院党校常务副校长,再到2013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直到2017年1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闫坤觉得做党建和行政管理工作并不耽误做学问。“做党建和行政管理工作与专做学术研究相比,视野会不同,眼界会更开阔。”闫坤以自己为例进行了说明:原先,她做研究时经常就财政论财政,而走上管理岗位后,就会把财政研究放在国家的大背景下,放在整个经济的大视野下,或者说放在国家政策的大视野下进行研究。“做管理工作会用去你的部分甚至很多时间精力,但与此同时,你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政策就会了解更多,写东西的角度就会不同,这对搞科研是有好处的。”闫坤说。
不单如此,管理工作亦拓宽了闫坤的研究领域。她十分注重思考和研究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几年,先后发表了《基层党支部建设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的创新研究》《围绕科研中心任务做好我院党建工作》《要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文章,提出了围绕科研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建设工作的新思路。2011年,由她担任课题组组长承担完成的中组部交办委托的两项课题——《党员队伍规模的组成要素、评判标准研究报告》和《党员队伍适度规模评判标准研究》,双获中央组织部2011年度党的建设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16年,闫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做学问要不知足,因为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会有更多的收获。”闫坤说。
闫坤参加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做事知不足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闫坤踏实进取、以身作则、乐于奉献、认真负责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闫坤在担任该所党委书记期间,团结党委一班人、配合和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部门,解决了该所几起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她主动找年轻科研人员谈心,化解了他们在晋升职务、评定职称、调整津贴等问题上的心结。对于所里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离退休老同志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她总是摆事实,讲道理,既坚持原则,又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注重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期,促进了历史所正常的科研及工作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闫坤十分喜欢与年轻人聊天,像个大姐姐一样与大家促膝交流,谈自己的经验,给出中肯的建议,她提醒大家做事一定要认真主动:“做事认不认真,是你的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你把一篇公文或者论文交给领导或者老师的时候,如果错别字很多,首先就说明你不认真。你可以写得不好,那是能力问题,我们可以教你、帮助你,慢慢地提高。但如果不认真,那就什么都做不好。”
此外,她还呼吁大家要主动沟通交流,多跟同事沟通,多跟上级沟通,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要舍得说话,有时因为多说一句话而办好了一件事,但这句话若不说,事后可能需要用十句话来补救。”
多与人沟通交流在闫坤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今年1月,她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即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所情民意,对待来访的每一位同志都热心接待,不敷衍,不拖延。到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的第一个月,她连续组织了三次座谈会,分别与各研究室、全所青年同志、全体行政人员进行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并与全体行政人员分别进行了谈话。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进一步完善农发所财务报销制度,与相关人员一起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财务报销制度的办法》,对人才引进、办公用房等十多个意见建议进行了集中反馈,受到干部职工好评。
工作无小事,事事需细心。闫坤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她时刻警醒自己,任何工作任务都要有落实、有反馈、有始有终,而且要时常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能够发挥自己善于沟通的才能,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闫坤发表主旨演讲
做人知足
“立世先立身,为学先为人。”在闫坤看来,做人要坚持“五有”、“四戒”。“五有”是指要有爱心、要有宽容之心、要有感恩之心、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让自己快乐的信念;“四戒”是指戒骄懒、戒旁骛、戒浮躁、戒狂妄。
闫坤认为,爱国、爱家、爱身边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因为爱,你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爱,你会竭尽所能地为国家的美好去奉献自己;因为爱,你会为家人以及身边人的幸福无怨无悔地付出。
因为爱,所以宽容,所以感恩。闫坤主为,我们每个人能成长到今天,跟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爱都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对朋友,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生命整体上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要学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做人一定要善良。聪明是一种天赋,相对来说来得容易些。但善良就没那么容易了,它是需要选择的,你可以选择善良,也可以选择不善良。”闫坤选择了善良。2015年7月,她积极组织历史研究所开展“历史的传承、知识的传递——向敦煌市七里镇中学献爱心捐书”活动,带动该所全体党员和群众百余人参加,共计捐书九百余本;2015年11月,她拿出1000多元购买冬衣捐给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村五组的李学兵家庭;2016年4月,她为生病的历史系2009级硕士毕业生黄东洋捐款2000元。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是闫坤理想中的人生状态。“像蚂蚁一样工作”,工作起来就认真、踏实、努力、执着进取、持之以恒。“像蝴蝶一样生活”,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辛勤工作是必须的,让生活更美好的爱好也要坚持。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闫坤的爱好就是芭蕾,她已经坚持练习芭蕾二十多年了,每周二和周四她都会进行芭蕾形体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她感到无比快乐。带着这份愉悦,工作起来就轻松、游刃有余许多。闫坤说,“做学问的同时,也可以把生活搞得美妙一些,穿着打扮也要得体一点。我很欣赏一句话,叫‘优雅地老去’。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年龄多大,一定要让自己干净、优雅、得体。”
闫坤常说,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有了快乐就有了健康,有了健康你就有了一切。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