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地震科学研究 投身防震减灾事业——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峰
简介:丁志峰,男,1962 年生,江苏阜宁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内部物理学与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工程“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专家,“十一五”背景场探测项目的“地震科学台阵”建设首席专家。在中国大陆深部构造和探测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四项。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10月26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召开地震系统视频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震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动员部署。参加十九大的丁志峰介绍了大会概况,传达了大会的主要精神。
他是中国地震局唯一一名来自工作第一线的十九大代表。
丁志峰(前排右三)与意大利Panza教授开展长期的合作研究
兢兢业业,做合格共产党员
丁志峰一直以自己的导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院士为榜样,坚持研究工作从观测入手。1991年,中美合作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设先进的PASSCAL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进行地壳上地幔构造及动力学问题的探测研究。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他带领野外工作组扎寨高原、风餐露宿,完成了野外踏勘、选择台址、建设台站、架设仪器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获取了宝贵的数字地震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动力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众多赞誉。
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丁志峰提前结束国外的工作,又一次踏上了高原,对昆仑山地震破裂带进行人工地震探测。二三月份的高原,寒风中空气更显得稀薄,但必须抢在断层“新鲜”时完成野外探测工作。在冻土层下坚硬的花岗岩中钻孔,在低温状态下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种种困难都没有难倒他。无论是在三峡大坝、大别山开展的人工地震探测的野外观测工作,还是在云南、海南进行的天然地震台站布设和观测工作,他都想尽办法保证数据的记录质量。如今,他仍然坚持亲赴野外指导现场观测,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北地震带和华北克拉通等野外工作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5年秋,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地震台网建设项目即将进入最关键时期。这时,丁志峰做了肾结石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就亲率野外工作组踏上青藏高原开展工作。2017年9月,由于肾积水,他又做了手术,此时正值他承担的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讨论的关键时刻,术后,他一天也没有休息,直接投入工作中。他这种热爱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同事们。
丁志峰有20多年党龄,是地球物理研究所两届的党委委员。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一直领学在前、深学一步,他以“共产党员要讲奉献有作为”为主题讲党课,既起到了带头作用又鼓舞和教育了年轻同志。他积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指导党支部工作,促进了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16年他所在第八党支部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丁志峰(下排左一)在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现场
开拓创新,科研报国
30多年来,丁志峰坚守科研岗位,兢兢业业,瞄准地震学前沿重要问题,认真钻研,勇于探索,先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了国家自然重点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学工程、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等数十项重要科研项目,在中国大陆深部构造和探测、地震活断层探测、强震地面运动模拟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开展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丁志峰首次利用纯青藏高原路径的首波数据,计算得到了较精确的Pn波的速度值,并分析了Pn波速度在各个地区不同传播方向上的差异;他利用青藏高原记录到的宽频带资料,分析了远震SKS波的分裂结果,基于得到的SKS波各向异性参数结果, 得出了青藏高原内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物质往北逐渐加厚,各向异性程度也逐渐加强的结论;2004年,他对喜马拉雅碰撞带下方的深部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测研究。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强地面运动研究,贡献抗震设防。丁志峰对强震在北京地区造成的地面运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用确定性方法计算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灾害图,为制定首都圈地区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他研究了震源破裂机制与传播效应的强地震动场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结合震源、传播途径和局部场地条件影响的、能满足重大工程地震反应分析需要的强地震动场的理论预测模型与数值计算方法,揭示强地震动场的工程破坏特性(包括场地效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该研究对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察活动断层,服务经济建设。活动断层是地震潜在震源,也是地震灾害最严重地带。开展活动断层探察,准确定位活动断层位置及发震危险性评价等科研活动,能提高我国地震灾害预防能力。2003年以来,丁志峰参加了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设计和论证工作,并担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该项目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地震台阵探测,成像中国深部结构。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地壳和上地幔深部结构、物性状态及动力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丁志峰组织了ChinArray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将为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积累海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和先进的地球深部成像技术,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以及培养一大批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丁志峰时常活跃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舞台上,与国际同行们充分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1997年起负责中国—意大利双边合作计划,先后七次赴意大利进行合作研究,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UNESCO-IGCP-414的工作,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还受聘任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客座研究员,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在世界地震学领域的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次在AGU、IUGG和EGU等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多次担任会议召集人。他还担任亚洲地震委员会(ASC)执委,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兼秘书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的副主席等国际组织重要职位。
——致力团队建设,打造一流科研队伍。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院士、傅承义院士和曾融生院士创立的地球内部物理学与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室有着六十多年的悠久历史。丁志峰作为研究室主任,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带领研究室全体成员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9年研究室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联合表彰的“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获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从事几十年科学研究矢志不改,深受十九大精神鼓舞再启征程。丁志峰在畅谈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时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地震科研工作的重要遵循,必须坚持着眼改革,加快提高地震科研活力和地震科技创新能力。”为此,他要继续在中国大陆深部构造和探测研究领域奋斗!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