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赴“死亡之海”,成果被称为“罗布泊研究”七大发现之首
- ——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邵芸
简介:邵芸,女,汉族,1961年09月出生,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总工程师、雷达遥感室主任。研究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排名第二)、三等奖(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1999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三等奖(2009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995年)等多个奖项。 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十大女杰”、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近三十年来是雷达遥感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线的科技工作者,邵芸一直学习、研究雷达遥感科学,开拓雷达遥感新的应用领域。记不清三十多年来加了多少班、煞了多少夜、出了多少差、开了多少会、完成了多少课题,只记得时刻要走在雷达遥感科学发展的前沿、顶端,才能让这门科学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她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科学探索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邵芸个人照片(出席党的十八大)
做到最好
从走进北京大学校门上本科开始到攻读硕士、博士,再到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JPL)作高级访问学者,学习、思考、研究,邵芸一直没有离开雷达遥感基础与应用。
她主持863计划308主题的“SAR技术南方水稻长势监测与土地利用调查应用示范课题”,两期课题验收成绩均为“A”。作为课题负责人两次应邀在国际最高级别地学遥感会议作特邀专题报告,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反响,被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农业部门采用,并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及2000年度广东省水稻监测中得到应用。2001年发表于国际权威遥感期刊《环境遥感》的论文,选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地球观测信息用于粮食安全保障》报告。要知道,报告仅收录世界上该领域内不超过15篇最有价值的论文。
她主持过国家重大基金“地表遥感信息传输及成像机理研究”项目“雷达对干沙及植被的穿透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对我国第一颗L波段雷达卫星的立项和参数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她还主持了863计划308主题的“L-SAR应用试验飞行与应用示范课题”,863计划信息领域特别支持项目“机载L-SAR洪灾监测与评估”,中科院科技奥运项目“奥运主场馆区工程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虚拟仿真研究”, 86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统计遥感前沿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和专题课题“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国家海洋局项目“海洋溢油污染SAR遥感探测”和“海洋动力环境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建设”。 35年来,她将身心投入科研中,成果多次获奖,“做到最好”一直是她心中的诺言和不变的追求。她说:“雷达遥感成果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在加拿大遥感中心做学术报告
为人民服务
做汶川地震重大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工作,邵芸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三四个小时,团队第一个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了都江堰地区的灾情和房屋损毁情况;第一个发现北川的受灾程度远远超过位于震中的汶川,先后提交雷达遥感地震灾害、房屋倒塌、滑坡和堰塞湖监测报告24份,为抗震救灾做出重要了贡献。
2008年8月,广西北部湾海域发生严重溢油污染事件,邵芸带领科研人员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国家海洋局专门发来书面证明:“及时、科学、正确地判定了溢油区域和溢油来源,为尽快查清污染源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所研发的关于海洋石油污染影响范围监测与评估方法在2010年大连与2011年康菲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监测中均发挥了核心技术支持作用。
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及时采用差分干涉雷达(D-InSAR)技术进行地震同震形变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引起较大范围地表变形,监测到的雷达视向上的最大形变量为35cm。地表形变特征对于评价玉树地震破坏程度,推断断层性质,研究地震形变和地震孕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地震造成的湖面冰层破裂分析结果对于认识地震能量来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汶川地震之后,党和国家对于自然灾害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对利用空间信息进行防灾减灾提出了明确要求,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论证工作。作为《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论证总体组副组长,邵芸坚信空间遥感技术将为地震预报取得最终突破作出重要贡献。在论证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面临着很多争议。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周开会讨论交流,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调研,编写修改,最终形成了论证报告。2011年2月上报,仅仅几天时间,就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该项目正式列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她力推的两类三颗雷达卫星已经完成先期攻关并立项研制。
不畏艰辛
近年来,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的重要因素,邵芸针对需求,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环境监测和研究上。2015年,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可控环境下多层介质目标微波特性全要素测量与散射机理建模”,建设“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也是亚洲唯一的大型微波遥感基础实验科学装置,填补了我国各类物质与目标微波特性测量和科学数据积累方面的空白,提供了原创性基础研究所需的实验条件。
罗布泊素有“死亡之海”、地球“旱极”之称。10年来,她带领课题组先后进行了8次野外考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通过研究发现:罗布泊古湖区面积11602平方公里,远大于原报道的5350平方公里,被称为“罗布泊研究”的七大发现之首;罗布泊的干涸消失与楼兰文明的衰落直接相关,是一次发生在公元4世纪的严重干旱事件。
2016年7月,她又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期项目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开展“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研究,已经在地震、反恐、冬奥会、电网系统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与精准应急服务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项研究能够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体验。
- ·相关导读
-